新华社 阅 : 1220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四十二场活动28日在新疆克拉玛依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作了题为《走出诚信的危机——诚信的理念与实践》的演讲,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
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基本社会属性,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其立足的道德基石就是诚信。“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突出“诚信”的主题演讲,既是一次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面的大宣讲,又是一剂推进公民诚实守信教育的催化剂。
毋庸置疑,当前的某些领域、某些地方出现整体诚信的滑坡,在全社会倡导诚信观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校正现存的不诚信行为,已经成为提升道德水平、增强人际交往、降低社会成本的一种“刚需”。
社会诚信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从2014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发〔2014〕21号)出台,到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到今年国家层面推出《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无不体现出顶层设计在推进诚信建设中的决心和力度。在法治形势下,政府工作人员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更易于打造出一个诚信政府形象,有利于用公信力为诚信建设背书。反之,如果没有政府诚信和制度诚信,个人诚信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社会诚信建设,离不开宣传教育。诚信不是只靠原则性的融入法律规范和经济制度中即可,它依旧更多地还是道德要求,要靠大家的内心自觉来实现,“温情”才是它真正的底色。因此,开展系列诚信教育不可或缺,要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让大家由内而外地认知诚信的重要性,唯有在心理层次上的认同了,交往中才会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好人事迹,充分发挥民间好人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感召,浓厚诚实守信光荣、虚假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利用好“信用”对生活的连带影响,明确“好信用有好记录,好记录有好收益”的社会实惠获得途径,进一步增强人们诚信的动力。
社会诚信建设,离不开诚信监督。诚信建设制度化虽然有现实的必要性,也有保障其安全运行的技术手段,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监督体系,依旧会流于形式。当前社会之所以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让奸诈失信者的受罚成本过低。因此,诚信建设不仅要用法治去威慑失信者,让其直面赢得惩戒;而且需要动员公众,让公众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失信行为,使之成为过街老鼠。(赵德眉)